跟腱滑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惟楚有材,良有以也孙玉文评武当文脉 [复制链接]

1#
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00:28

孙玉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会副会长)

各位旧雨新知,祝贺《武当文脉》16集摄制成功!

湖北无论在史前还是有史以来都创造了极为灿烂的文化,比如史前文化——武汉市*陂县盘龙城的商代青铜文化,在鄂东*梅县发现的五千多年前的焦墩卵石摆塑龙(一条用鹅卵石垒成的石龙),距今年的湖北应城门板湾遗址发现的土坯房屋建筑的室内,局部可见编织物铺垫痕迹,当为席子的残痕,这是长江中游发现的相当早的席子。前不久在宜昌也有新的考古发现。

湖北在有史以来也出现了很多新东西。比如在荆州发现了很多竹简,我们今天研究的竹简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湖北的。此外,传统哲学的儒释道都跟湖北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梅县四祖寺、五祖寺的禅宗,在武当非常盛行的道家,陈颢陈颐融合了道家思想和禅宗的儒家理学。所以,在荆楚大地,有相当多可歌可泣的事值得向世人传达。

我们一提到道家,就会提到武当。我曾经路过武当很多次,只去过一次,游览了一天。大概在年左右,我在丹江口水库,游览了一个上午,感觉非常震撼,但是那一次没有上武当山。

以前,武当给我感受比较深的有三样东西:武当的自然风光、武当的道家、武当的太极拳,但对武当没有什么更深的印象。《武当文脉》纪录片,立体地呈现了武当的全貌。首先,使我们知道武当不仅仅有太极拳、道家、以及秀丽的风光,还有很多人文景观,还有武当人民创造的特色地域文化,这些令我们感到震撼。我感到“文脉”两个字用得好,强调了文化传承。

其次,画面非常精美,使人身临其境,回溯过去,我只用一天的时间游武当,那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以后还要再去武当,在《武当文脉》的启示之下,再进一步理解武当,理解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因此,这个纪录片一定能火爆。

湖北这个地方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化景观跟它的地形、地貌有关系。比如长江,汉江汇入长江处,在武汉一桥形成了“龟蛇锁大江”的景观。因为这里江面狭窄,米的宽度使水流不顺畅,所以在上游和下游形成了很多沙洲,比如天兴洲、白沙洲、汉阳的鹦鹉洲等等。再比如八百里武当山,既有大山,又有大湖(丹江口水库),贯通南北,连接东西,人们选择这个地方作为道家修炼的场所,可以说是“良有以也”。

这些地方都有极为灿烂的文化,还有很多的文化瑰宝可以挖掘,希望节目组能把把湖北的特色进一步推出来,推向全国,推向全球。预祝《武当文脉》纪录片获得圆满成功!

附一:谈谈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孙玉文

本文根据作者的演讲稿整理而成。文章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试图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探讨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若干基本问题,旨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分六个部分:一,上个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存废论战之一瞥。简要回顾了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学者对于儒学和西学的看法,重点叙述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儒学和西学的碰撞,作出简评。二,对传统文化进行估价的两个不同视角。提出估价传统文化的可以有情感、情绪的视角,和科学的视角;作者有针对性地批评了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一些不实之词,赞同用科学的视角估价中国传统文化。三,研究传统文化价值应取的最基本的立场。基于科学的立场,重点从方法论的角度评析了通过中西比较探讨传统文化特质的一些不当结论,并分析了两个不成功的研究个案。四,发展中国文化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针对有人提出的“全球眼光”或“站在世界看中国”的观点,论证不存在抽象的“全球眼光”或“站在世界看中国”;发展中国文化,必须吸收古今中外的精华,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以传统文化为根和吸收古今中外精华可以相得益彰。五,精读原典问题。强调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精读原典,最大限度地把握古代文献的原意,落实字词句和篇章,以及古人所要传达的言外之意。六,批判继承问题。批评了对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偏颇而不切实际的言论,探讨了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主张吸收传统文化中科学、有用的东西,为新的文化建设服务。

传统文化教育基本问题针对性研究

各位老师、各位学员:

今天,我非常荣幸接受长江教育研究院的邀请,有机会回湖北武汉,跟大家交流自己有关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点体会。我汇报的题目是《谈谈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主旨是秉承科学无禁区的理念,弘扬科学和民主的精神,针对当前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观点,特别是针对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关系问题,阐明个人的一些思考,希望能澄清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文化建设能向纵深发展。

我先来一个释名。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特指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指中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针对现实问题,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培养能以中华文化为根,取世界优秀文化加以融通,具有家国情怀、历史担当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个教学问题。要搞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必须科学地研究有关它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廓清迷雾,扫除障碍,以利于人们减少执着,轻装上阵,为发展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奋力打拼。这是事关中国乃至世界未来文化走向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我将分六个方面阐述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上个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存废论战之一瞥

二,对传统文化进行估价的两个不同视角

三,研究传统文化价值应取的最基本的立场

四,发展中国文化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

五,精读原典问题

六,批判继承问题

下面依次阐述。

一,上个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存废论战之一瞥

(一)鸦片战争之前的儒学和西学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孔子。这是有道理的,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的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但是也不是没有受到批评和批判。将孔子的思想当作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思想是可以的,但决不能将孔子的思想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必须明确的。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孔子的学说当然是显学之一,但各家对孔子学说有褒有贬,墨家、道家、法家,都对孔子思想有所抨击。既有所抨击,也就意味着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代,孔子被尊为“圣人”,其学说备受官方推崇,但王充《论衡》批评了后人迷信孔子的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孔子的思想有所批判,玄学的兴起,兼容儒释道,说明当时没有定格于儒家。但一直到鸦片战争以前,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断加强,广受重视,儒家思想本身也有发展。

估计西方传教士很早就来过中国,但是对中国文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明朝,西方来华传教士如利玛窦、金尼阁等人扩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学术界开始明确地接受西方的影响。徐光启、*宗羲、顾炎武、江永、钱大昕、阮元等明清时学术通人都看出了西学的价值,自觉接受了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

这里以钱大昕为例。他曾比较欧洲和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优劣,主张学习欧洲的科学技术。他在《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三《赠谈阶平序》中说:“天有度乎?地有周乎?吾不得而知也,而唯数有以知之。数起于一之端,引而长之,折而方之,规而圆之,千变万化,莫可控抟。古之达者,设为勾股径隅以穷其变,而天之高,地之大,皆可以心计而指画焉。祖冲之《缀术》,中土失其传,而契丹得之。大石林牙之西,其法流转天方,欧逻巴最后得之,因以其术夸中土而踞乎其上……欧逻巴之巧,非能胜乎中土,特以父子师弟世世相授,故久而转精。而中土之善于数者,儒家辄訾为小技,舍《九章》而演先天,支离傅会,无益实用。畴人子弟,世其官不世其巧。问以立法之原,漫不能置对,乌得不为所胜乎?宣尼有言:‘推十合一为士。’自古未有不知数而为儒者。中法之绌于欧逻巴也,由于儒者之不知数也……(予)有愿焉,则以为欧逻巴之俗,能遵其古学;而中土之儒,往往轻议古人也。盖天之说,当时以为疏,今转觉其密;七曜盈缩损益之率,古法与欧逻巴原不相远也。其为彼之所创者,不过数端,而其说亦已屡易,吾乌知他日不又有一说以易之乎?其不可易者,可知者也;其可易者,不可知者也。知其所可知,而不逆亿其所不可知,庶几儒者知数之学。”

钱大昕的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很精辟的话语,为节省时间,我都略去了。这些议论都是很通达、很有针对性的,继承了徐光启的一些卓越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有这样的见解,已属空谷足音,今天仍有其重要价值。他的见识,为今天许多人所不及,惜乎未引起清廷足够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钱大昕并没有将中国科技的落后的原因作为否定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理由,他只是批评后世儒家“辄訾”数学为“小技”,批评畴人子弟“世其官不世其巧”,他从正面总结欧洲自然科学发达的原因,实际上是批评中国人没有将先秦早已有之的科技成就“世世相授”,即没有继承好先秦的自然科学研究的传统而发扬光大,因此不能“久而转精”,实际上也批评了“官本位”,寻找了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这是很平实的议论,比之后人的一些大而空的议论更符合实际。

(二)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社会的状况

满清统治至道光、咸丰年间,暮气沉沉。当时中西矛盾、满汉矛盾、官民矛盾、阶级矛盾等非常尖锐,社会完全缺乏公平与正义,人才成长缺乏沃土和驱动力,各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以至于龚自珍在年写的《己亥杂诗》之一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表明有识之士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当时人才奇缺的窘境,“万马齐喑”,因此龚自珍痛切地劝“天公重抖擞”,祈求上天帮助中国降下各类人才。这是颇为无奈的呐喊,反映了龚自珍的极度绝望。

人才极端的匮乏必然导致国家、民族竞争能力的严重衰退。到了年之后,鸦片战争以来,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清廷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所谓“天崩地裂”的亘古巨变。中华传统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完全处于守势;欧美文明连同近代科技给中国带来的实惠,全面吞噬着中华传统文化。清末以来,冯桂芬于年提出过类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南溪赘叟于年、孙家鼐于年、张之洞于年更明确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间于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队失败,被迫于年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同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年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倡学习西方,但实行天而失败。年,八国联*入侵中国,占领北京,满清*府逃往西安,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赔偿白银4亿万两。年9月,清廷实行“新*”,但无法有效推行,新式学堂教育受阻,年清朝废科举。这是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说明儒家经典对士子的约束已经降到最低,也启发学者们更自觉地在中西对比中思考传统文化的问题。

年爆发辛亥革命,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即位后,袁世凯步步为营,实行尊孔复古。本来尊孔复古跟实现民主、自由并不绝然对立,要实现民主、自由,你可以批判儒学中有违的言论,采取相合的言论,但是袁世凯将尊孔复古跟打压民主、自由绑在一起。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年,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引起群情激愤。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反对,以失败而告终,袁世凯也因此一命呜呼。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遭到拒绝,而且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府准备签字,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激进的青年学生于年爆发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直接而深远。年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

(三)五四运动时期的中西学之争

清末,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当时的国内的当权派是袁世凯的继承者北洋*阀,他们丧权辱国,是人们要推翻的对象。这些当权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尊孔,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当时的知识分子阵营可以分为两大对立的势力。一派是所谓的守旧派,在尊孔方面,跟袁世凯和北洋*阀的*策有一致性。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说:“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从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馀剩的是北洋*阀,当觉得渐近末路时,也用它来敲过另外的幸福之门。盘据着江苏和浙江,在路上随便砍杀百姓的孙传芳将*,一面复兴了投壶之礼;钻进山东,连自己也数不清金钱和兵丁和姨太太的数目了的张宗昌将*,则重刻了《十三经》,而且把圣道看作可以由肉体关系来传染的花柳病一样的东西,拿一个孔子后裔的谁来做了自己的女婿。然而幸福之门,却仍然对谁也没有开。这三个人,都把孔夫子当作砖头用,但是时代不同了,所以都明明白白的失败了。岂但自己失败而已呢,还带累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他们都是连字也不大认识的人物,然而偏要大谈什么《十三经》之类,所以使人们觉得滑稽;言行也太不一致了,就更加令人讨厌。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孔夫子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于是要打倒他的欲望,也就越加旺盛。”可见袁世凯和北洋*阀都将儒家思想跟自己的复辟联系在一起,当然会使得人们在推翻这些当权者的同时,连带从文化上批判传统文化;他们的失败,也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厄运。

一派则是革新派,其中的激进者主张全盘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西化。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年改名《新青年》,年编辑部迁到北京。从第4卷第一号(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他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年1月,陈独秀召集《新青年》编辑部会议,邀请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胡适、沈尹默参加编辑部。从7月开始,编辑部改组扩大﹐陈独秀继续邀请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参加编辑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共产*的第一个支部,年中国共产*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会。《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影响甚巨。

有些革新派则不主张全盘西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借鉴西方理论、方法,研究中国文化,真正取得了实绩,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文化事业。五四时期可谓掀起了文化批判的高潮,也掀起了文化建设的高潮。人们仿照欧美的学术体系创造了不少新的学科,缺点是欧美学科体系之外的学科,我们很少建立起来。试想:人们对于自然、社会的认识,怎么可能只是欧美人建立的学科体系所能囊括殆尽的?造成这种局面,无疑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遭受的毁灭性打击有关,使得一些仁人志士来不及做出调整,因而一味照搬西方、忽视咱们自己的传统。五四以来一直没有解决好继承传统和学习欧美的关系问题,因此此期是中华民族的人群撕裂在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时期,整个民族成为一盘散沙,至今犹然。人们的思想、信念没有归属感,汉唐时代的那种豪迈洒脱、奋发向上的气概遭到无情抑制,道德沦丧,人欲横行,人气低迷。这样的境况,使中国难以形成凝聚力,在国际上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在国内必然会使公平和正义不能得到伸张,邪恶横行。这无疑会影响到人们的文化创新能力,使得民族的创造力大受限制,处于中华民族文化原始创新的低谷,甚至以照搬西方为荣。这是国人必须警醒的现实。

(四)中西之争简评

从严格的逻辑上,推导不出传统文化是“阻碍上个世纪初中国现代化的巨大障碍”的结论。当时的部分知识精英对传统文化的抨击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处,但由上面的简单叙述可知,这是时代使然,而且影响极大。在欧美学术思潮的猛烈激荡下,当时的知识精英总结中国落后的原因,有相当多学者有意无意间,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将主要矛头对准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当时的一些知识精英,都是一些血性男儿,又大都饱读诗书;他们渴望找到济世良方,又看出古书中许多内容跟时代格格不入,鉴于当时的统治者将自己的统治跟孔孟之道绑在一起,于是认为传统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因此,他们将炮口对准传统文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这样,就不能在理论上打倒腐朽的当权者。但发展到后来,由于五四运动一直受到捧抬,缺乏真正的反思,其负面效应就充分显现出来。到了文化大革命,则搞得更过头,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是巨大的,影响至今。现今还不乏文革式的谩骂。例如有人谩骂孔子是:圣人孔丘是“*治流氓”,说什么:在关于提升人类智慧的意义上,孔丘其实就是一个最渺小、最邪恶、最无耻的恶*,一个世界上百分之百十足的说谎者、欺骗者、杀人者;并且带着辱骂的口气反问,世界上还有比这三者集于一身的坏蛋更邪恶的坏蛋吗?作者以为,流氓最大的特征是不讲理,还要耍横,动粗,甚至杀人。他希望借自己对流氓的特征的界定,彻底击垮孔子。

我看这样刻薄的谩骂语言,与其用来骂孔子,不如说是自己的这种卑劣行径的写照。因为这样的骂詈,难脱“不讲理”、耍横、动粗之实,如果出自一个学人之口,那无疑是学者之耻。五四时期对于孔子多所批判,但还没有到这种谩骂的地步,例如钱玄同在年5月6日《晨报副刊》发表的《孔家店里的老伙计》中只是说:“孔家店真是千该打,万该打的东西;因为它是中国混乱思想的大本营。它若不被打倒,则中国人的思想永无清明之日……换言之,便是不能‘全盘受西方化’;如此这般的下去,中国不但一时遭亡国之惨祸,而且还要永远被驱逐于人类之外!”

平心静气地讲,将儒家文化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有偏颇的。将中国在欧美列强下的屈辱求和的局面当作是传统文化导致的,也是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的。清朝的全面溃败,其主要原因恐怕要从当时的现实中去寻找,从统治者内部去找。如同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灾,不从水灾流域沿线去寻找灾害发生的原因,商量对策,一味地说是长江源头导致水灾发生的主因,这是难以服人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更不能解决中国文化引领世界的战略问题。我们今天既要吸取五四运动的合理部分,更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发展我们的文化。

二,对传统文化进行估价的两个不同视角

(一)百年来估价传统文化的两个视角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海洋。即如中国的古书,数量很多,可谓多如牛毛。三千多年以来,古代学者,代有创作,其著述也代有遗失,但仍逐渐积累;而且地不爱宝,不断有古书出土,令人一新耳目。中国流传下来的古书数量,为全世界之最。这些古书,反映了历代学者对于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的认识。穷其一生,任何个人都无法将它们都读完。因此任何人都无法在穷尽古书材料的基础上对它们作出优劣判断,人们只能就其所涉猎的部分作出评价。

迄今为止,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有两种视角:一种是科学的视角,一种是情感或情绪的视角。从情感或情绪的视角来估价传统文化的价值,许多讨论并没有完全离开科学,或者说夹杂一些具体材料的论证;只是这种估价,不完全从逻辑推理推论出其结论,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更多地根据自己的情感倾向作出取舍。上个世纪初,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取舍。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应该完全抛弃;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华夏正统,不容侵犯,不容改变。单纯从情感取舍的视角说,这两种估计无法判断其优劣。上个世纪初,前一种意见占主导地位;本世纪以来,显然后一种意见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从情感、情绪方面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是站不住脚的。

当今,否定者有两种人,一种是善意的,希望当今的中华民族不要背上传统的包袱,轻装上阵走向现代化。这种人很多是欧美文化(主要是美国)的铁杆粉丝,甘愿做美国文化的马前卒,他们要在中华大地全面弘扬美国文化,主观上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但是他们给中国开的现代化的药方已经不合时宜了:因为我们无法斩断传统,无论中国怎样现代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继承传统和走向现代化并不矛盾,向西方学习是真理,继承传统也是真理。还有一种人,他们是美国豢养的代言人,他们骨子眼儿里痛恨中国传统文化,不问理由,凡中国传统必反,凡欧美必膜拜;他们希望中国是一盘散沙,这样能使中国在中美竞争中处于下风,以满足一己之私。这种人是要遭到有良知的中国人民唾弃或者谴责的。

(二)情感、情绪的视角

人是有情感、情绪的动物。估计从情感的视角估价传统文化的价值的争论,将来还会继续下去。但情感容易受情绪左右,难以达成共识。诉诸情绪来否定传统文化,这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当然,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负面看法,如果是善意的,这种看法对坚持传统文化有积极价值的学者是有警醒作用的,促使人们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如何在众说纷纭中作出正确取舍?因此相反的意见值得注意。只要是真正认真对待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学者,就应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但是这些意见应该有新意。上个世纪初以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学者已经发表了相当多的意见。由于时代的隔阂,一般人对于这些意见缺乏了解。因此,我想到,应该有人从事这样的资料整理工作:将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价值有负面看法的学者的论据、论证、结论作出全面的搜集整理,看看人们是怎样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免得今人重复前人已经已经做过的研究,提出并不具有创新性的意见,从而影响学术、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从互联网还是报章杂志发表的论著看,当今学术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言论有很多有“炒现饭”之嫌。这是令人深感忧虑的现象。有的学者满腔热情,否定传统文化,提出相当多的看法,其实很多看法是重复前人的观点,了无新意。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至于有的人在互联网上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武断、粗暴地宣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堆垃圾,这恐怕跟多年以来空喊口号的新传统有关。这种作法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十分盛行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发展中国文化是没有好处的。无论你认为传统文化有无当代价值,你不能老是空喊口号,空喊口号建设不了新文化;应该以理服人,你有责任为建设中国文化贡献力量。作为新时期培养出来的人,我们得讲道理。我相信,那些空喊口号,极力贬斥传统文化的意见,今后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三)科学的视角

从科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比较容易得出科学结论。因此,我赞成从科学的视角对古代文化的优劣作出估价。我在下面的演讲中就是从这个视角去估价古代文化的价值,主要是古书的价值。

赵元任先生曾经给王力先生的研究生论文《中国古文法》作了一个批语:“言有易,言无难。”我现在就借用这六个字来谈传统文化到底有没有价值。按照赵先生的这个说法,如果我们要证明古书没有价值,你首先得将古书全部看完,经过充分论证,然后才可以说,流传下来的古书完全没有价值。我在上面已经说到,要将传世古书全部看完,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因此,要得出结论说中国古书完全没有价值,这是很难很难的。我之所以说上个世纪认为传统文化毫无价值的先生,他们主要是基于一种情感判断,就是考虑到这些学者的这种结论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论证出来。如果要论证传统文化有价值,这样的结论就比较容易得出。这就是“言有易”:你只要从古书中找到今天仍有价值的论述,就可以说古书有价值。而要从古书中找到当今仍有价值的论述,这一点事实上是不难做到的。

因此,从科学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一定是有价值的。所有国家,凡是古代传下来的著作,都会有糟粕,不可能十全十美,这是客观规律。毫无疑问,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不能因为它有大量的精华而忽视其糟粕,也不能因为它有不少糟粕而将精华连同糟粕一起丢弃。近代以来,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古书,其影响不限于汉字文化圈,对全球范围内的哲学、文学、*治学、语言学、生物、医学、数学等诸多领域以及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都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服务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西方学者承认,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已有有一些自然科学家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取得成功的案例。例如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自己明确指出,他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他本人对于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去年十月份,屠呦呦女士因为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获得了诺贝尔奖。《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蒿”促成了她对青蒿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