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瑞士日内瓦,第74届世界卫生大会已进入第5天。根据当天会议议程,世卫组织要颁发4个重量级的国际卫生奖项。
下午4时,颁奖仪式以线上视频形式进行,备受瞩目的“世川卫生奖”颁给了北京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这是时隔11年后,中国人再次获此殊荣。
身着一件蓝红条纹T恤衫,外套一件白大褂,吴浩安静地坐在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面对摄像头,他平静地发表获奖感言:这个荣誉不仅仅是给我的,也是对中国基层卫生组织护佑人民健康优异成效的认可,更是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府积极、高效、公开透明防疫举措的肯定……
吴浩工作在基层医疗系统,但名声早已在外。他是全国*协委员,还是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专家和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又是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导。其掌管的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中国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国内第一家试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年多来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将基层卫生工作者吴浩推到聚光灯下。武汉、喀什、天津、成都、石家庄、瑞丽、营口、广州、南京……作为社区防控探路者的吴浩,几乎打满了全场,也见证着中国社区防控经验的不断优化。
去年至今,社区防控专家吴浩已参与国内11场“战疫”,见证了中国社区防控经验的一次次升级。
首倡“社区封控”
一切都从武汉疫情开始。
年12月31日,一条新闻瞬间刷屏——武汉市卫健委首次发布疫情通报,发现与华南海鲜城有关的不明原因肺炎27例。年1月10日,导致不明原因肺炎的病*样本被成功检出,病原体被正式命名为新型冠状病*。
随后,武汉宣布封城,全国各地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那时的吴浩,满脑子就想着一件事:一定要把病*挡在社区外!如何进行有效防控?两条指导思想逐渐明朗:疫情防控绝非医务界一家的事,要调动各方力量联防联控;形成防控力量后,还要精准施策,根据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经过思考后,一个前所未有的“包片联防联控工作组”方案出炉了。
工作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由方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社区医护人员组成,形成核心工作组下沉社区;另一部分由后勤保障人员、培训人员、专职督导人员等组成,为核心团队提供支持。具有北京特色的社区防控队伍组建完毕,在工作组的协调下,方庄街道被迅速划分为多个网格,实行包片管理。街道办事处组织属地各单位实行封闭式管控。由吴浩带领的16名包片社区医护人员下沉到各个单位,实行地毯式排查。而在支持团队的协助下,居家健康指导、生活垃圾消*等工作一一到位。
年1月中下旬,6例武汉输入性病例进入方庄,吴浩知道,检验“网底”灵敏度的时刻到了。每一位返京人员都在第一时间被纳入网格化管理,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的人员立刻实行重点管控。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守住了!
1月29日,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疫情预防公众指导建议”新闻发布会上,吴浩对“方庄经验”娓娓道来——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网格化管理,实现综合性防控,防止疫情输入、蔓延和输出,最终控制疾病的传播。8天后,吴浩作为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和社区防控专家一行27人踏上驰援武汉的征程。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吴浩就和专家组成员奔赴一线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中看到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社区管控不到位;超市里人山人海,市民们还在照常采购生活物资;涉疫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处置,轻症感染者外出活动,重症感染者外出寻找床位。和北京严防死守的疫情防控措施相比,疫情中心武汉将大量精力放在了感染病例的救治上,对社区的管控却没有跟上。
“前方再强的战士,也架不住源源不断地给他输送病人。如果眼前失序的场景仍然继续,社区传播的途径没有被切断,最终将会消耗掉全市所有的病床。”吴浩当即向中央指导组汇报,“控制疫情和救人同样重要!”他提议,一定要先采取居家隔离,发挥*组织和*员“双报到”作用,对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
建议迅速被采纳。2月9日,武汉市江岸区发布通告,实行居民住宅小区封闭管理。14日,武汉市宣布:住宅小区一律实行封闭管理,小区居民出入严格管控。
51天的时间里,吴浩和团队成员走访了武汉市个街道、余个小区、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有的隔离点、养老机构,提出了条问题和建议,拿出了《新型冠状病*感染基层防控指导意见》《新冠肺炎病*感染防治社区手册》等一系列社区防控方案。武汉确诊病例数也直线下降,疫情得以控制。在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的推动下,武汉快速复工复产。
回到北京的吴浩,继续从事着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年6月11日,北京市通报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打破了连续56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的局面。此后几天,确诊病例数激增。
年6月13日,北京宣布进入非常时期,丰台区迅速关闭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紧张情绪在社会上蔓延,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亚洲最大的农副产品流转地,每天流动人口数万,北京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武汉?要不要封城?专家组判断:第一,北京非常快速地将传播源头锁定在新发地地区,后续病例也保持在同一条传播链上;第二,北京的医疗资源丰富,基层组织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其整合能力、调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与武汉初期的情况完全不同。决策层综合专家组意见,最终决定:只封控一部分区域,分层分级精准防控。
一套全新的精准社区防控方案被提出:借助科技手段,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流调,掌握确诊病例的行程轨迹并公布,密接者和次密接者的概念被提出;结合流调信息划定中高风险区,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6月14日,北京新发地市场所在的丰台区花乡升级为疫情高风险地区,确诊病例的行程轨迹也第一次在媒体上公布……
作为北京市社区防控专家巡查指导团团长,吴浩带领专家为精准防控建言献策。为做好常态化防控,在北京市社区防控组的组织下,吴浩又主编了“北京市常态化疫情防控社区(村)工作指引”,并成为范本被全国多地借鉴。那段时间,孩子正值高考,无法陪伴孩子的吴浩直到疫情结束才回到家中。几场疫情下来,吴浩瘦了十几斤,白头发也多出不少,因长时间踏勘现场造成跟腱劳损,至今还需要经常贴膏药,但他说: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相比,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迎战“德尔塔”
打完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北京聚集性疫情两场硬仗,社区防控经验越来越成熟,“战疫”的底气更足了。
今年以来,规模较大的几起局部聚集性疫情,几乎都采用了同样的“打法”——出现确诊病例后,迅速开展流调溯源,并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根据确诊病例分布划定风险区域,对病例居住的地点和沿途区域采取封闭管理,同时“画一个再大一点儿的圈”,对周边区域进行封闭管控;满足条件的区域及时解封;面向公众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实行常态化疫情防控。
流调溯源、社区封控和核酸检测也被吴浩形象地称为“社区防控三板斧”,确诊患者行程轨迹、全员核酸检测和调整中高风险地区几乎成为各地疫情发布会的“标配”。
不过,情况随时也会有变化。今年年初,河北出现聚集性疫情,吴浩在处置北京顺义聚集性疫情后迅速赶往石家庄。很快,情况摸清楚了——大部分确诊病例出现在农村,从事冷链运输工作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将病*带进了家门,又通过家庭聚会进行扩散。和大多数警惕的城市居民不同,农村地区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出现症状后,大部分人选择自行服药,一旦确诊,往往已是重症。
如何解决,吴浩提出一个建议:要充分发挥村诊所和乡镇卫生院的哨点作用!“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的防疫新*首次提了出来,实现了早发现、早报告。还要加大对农村村民的科普力度,于是,村头儿的“大喇叭”里播放着接地气的健康知识,村民的安全防护意识也增强了。
惹麻烦的还有德尔塔病*。今年5月份暴发的广东疫情,是我国同德尔塔变异株的首次正面较量,吴浩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压力。
5月底,吴浩来到广州,原本“两周后就撤退”的计划被彻底打乱,广州、深圳、东莞三地疫情相继发生。问题出在哪里?在一次走访中,吴浩和同行的丰台区铁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叶财德看到了问题——南方的楼挨得太近了,窗户挨着窗户,人口密度大且流动性快;住宅多为高层建筑,不少电梯有监控死角,传染机会和流调溯源难度大大增加;广东天气闷热潮湿,形成气溶胶的风险也更大。面对传染性极强的德尔塔变异株,在社区防控组的建议下,广州密接者的定义被紧急修改,从“发病前两天的家人或同办公室、1米之内同吃饭、开会的人”更改为“发病前四天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的人”。
德尔塔变异株的传播速度也很快,一部分人还没来得及通知隔离或限制活动,就又成为了新的感染源,如何才能跑在病*前头?曾在北京新发地运用过的“*码”管控方法被提了出来,还利用信息技术同健康码结合进行了升级——对密接、次密接人员实行红码管控,完全封闭管理;重点场所周边人员及与重点风险人员行动轨迹有交集的人员实行*码管控,呼吁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在限定时间自行就近去做核酸检测。风险人群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再加上电子门禁、智能体温监测系统等科技手段的大范围应用,广州、深圳两地疫情很快被控制住了。
6月18日,东莞聚集性疫情暴发,一个新问题被提了出来:很多不会用手机的老人怎么办?现有的红码和*码完全无法送达!吴浩给出方案:根据确诊病例途经的点位,在两公里内实行封控管理。这两公里是怎么来的?吴浩作出解释:如果通过公共交通出行,现有的大数据已经囊括,而如果不坐交通工具,两公里就是一位老年人通常的活动半径。
6月底,广东疫情彻底平息。
如今,公众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社区防控模式,大部分疫情所在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不少地方实现了快封快解,东莞一些封控区域甚至不到一周就实现了解禁。“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特点,一定要因地制宜。而精准的社区防控既阻隔了病*,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社会的影响,大水漫灌式的全面封控模式彻底成为过去时。”
未来的疫情风险点在哪里?吴浩坦言:社区疫情防控的难点在于,它的成效不取决于长板而取决于短板。哪怕出现一个小的漏洞,就会满盘皆输。
不幸的是,“短板”出现了。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没有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国际和国内航班垃圾清运人员交叉作业,7月下旬以来,从禄口国际机场攻入的病*,已经蔓延到10多个省份,而且没有任何减弱的迹象。8月2日,吴浩受命赶往南京。
“从目前情况看,疫情呈多点聚集性散发状态,不排除已出现社区传播,如何精准防控,这将是一场更加棘手的战斗。”吴浩说。
守好流调和防控“哨点”
在同行眼中,吴浩心细如发,总能精准抓住社区管控的细节。拟出的方案动辄上万字,细化到进行居家隔离指导时的方式、方法和语气。吴浩说,这都是自己在17年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打磨出来的。
年,吴浩大学毕业,如愿成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凭着一股钻研的劲头,他很快成长为科室主任。不过,干劲十足的吴浩在年接到了新的任务——医院锻炼。几经辗转,年4月,吴浩来到了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第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基层医疗机构。可是,即便实力数一数二,吴浩也感受到了落差: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不太了解,认为这里就是挂挂吊瓶、打打预防针的地方。
“为什么国外家庭医生诊所设备并不高端,却能解决大部分居民的健康问题?”通过深入了解,吴浩发现差异来源于“固定”:国外医保支付强制由家庭医生首诊,通过“固定”关系,医患之间能够形成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年,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我国第一个开展家庭医医院。
在吴浩的基层医疗服务理念中,医院的角色,就是要充当居民健康“吹哨人”,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实现对居民全面的健康管理。
如何实现早发现?要靠“固定”的关系。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将病人和医生的关系固定下来,产生信任。还要靠便捷的网点,吴浩提出“15分钟医疗圈”的概念,让居民能在家附近5分钟到15分钟内找到医生。同时还要靠健康宣教,通过健康讲堂、宣传海报、病友会等形式,让居民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帮助医生完成早发现的环节。
向谁报告?吴浩认为,家庭医生要成为医疗资源“协调人”,帮百姓代言。在病情危急的时候,家庭医生要通过完善的转诊通道,将患者及时医院。吴浩常对同事们说,好的社区医生,就是要替患者把重病挡在门外。
实现了早发现、早报告,患者就能在病情较为轻微的情况下实现早期治疗。在家庭医生的培训课上,吴浩的第一个话题永远是“信任”。他说,社区医生要想赢得老百姓的信任,搞虚的不行,要靠过硬的医疗技术水平。“人家来找你看高血压,你不能上来讲一大套科学知识,要先把他的血压降下来。”他进一步分析,一个家庭医生对口服务一两千位居民,常见病往往不超过10种。把这10种疾病好好琢磨透,是一名家庭医生的基本功。
经过5年的努力,年,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70%的社区居民首诊在基层,年人均门诊医院的同等水平。家庭医生团队管理的慢病患者多达余人,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控制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常常给社区医务人员打气,老百姓不仅需要名医,还需要更多的‘民医’。做扎根在老百姓身边的医生,同样光荣!”吴浩说。
患者多了,社区医务人员吃紧,吴浩又把切入点放在了“智慧医疗”上。年,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启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模式。“科技可以极大拓展社区医生的服务形式,协助医生进行快速精准的临床诊断,让慢病管理和诊疗更高效。”吴浩说。
当新冠疫情袭来,十几年来在基层医疗工作中凝练总结出来的经验派上了用场。“传染病更需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一个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像一个个“哨点”,在流调溯源和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群防群控、网格化管理、疫苗接种、科普宣教、科技防控等,都是基层医疗机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原标题:探路社区防控)
来源:北京日报记者杨绪*
流程编辑:L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