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痛风(gout)是由于尿酸盐累积过饱和而以晶体形式析出,进而诱发机体炎症反应的代谢性风湿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根据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根据本病临床以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活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痹证”等病的范畴。
临床表现
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女性仅占5%,主要是绝经后女性,痛风发生有年轻化趋势。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四期,即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典型发作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大部分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肩、髋、脊柱和颞颌等关节少受累。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和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间歇发作期
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以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历时数月、数年或十余年后复发,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受累关节一般从下肢向上肢、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出现指、腕和肘等关节受累,少数患者可影响到肩、髋、骶髂、胸锁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状趋于不典型。少数患者无间歇期,初次发病后呈慢性关节炎表现。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大量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及鹰嘴、跟腱和髌骨滑囊等部位。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和继发退行性改变等。临床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及功能障碍。慢性期症状相对缓和,但也可有急性发作。
肾脏病变(1)慢性尿酸盐肾病(2)尿酸性尿路结石(3)急性尿酸性肾病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尿酸测定
男性血尿酸值超过7mg/dl,女性超过6mg/dl为高尿酸血症。
尿尿酸测定
尿酸盐检查
偏振光显微镜下表现为负性双折光的针状或杆状的单钠尿酸盐晶体。
影像学检查
急性发作期仅见受累关节周围非对称性软组织肿胀;反复发作的间歇期可出现一些不典型的放射学改变;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可见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造成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偏心性圆形或卵圆形囊性变,甚至呈虫噬样、穿凿样缺损,边界较清,相邻的骨皮质可膨起或骨刺样翘起。
超声检查
受累关节的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积液、滑膜增生、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关节内或周围软组织的痛风石及钙质沉积等。超声下出现肾髓质特别是锥体乳头部散在强回声光点,则提示尿酸盐肾病,也可发现X线下不显影的尿酸性尿路结石。
诊断
中老年男性肥胖者,突然反复发作的单个跖趾、跗跖、踝等关节红肿剧痛,可自行缓解及间歇期无症状者,应首先考虑到痛风性关节炎;同时合并高尿酸血症及对秋水仙碱治疗有效者可诊断为痛风;滑液或滑膜活检发现尿酸盐结晶者即可确诊。
西医治疗
原发性痛风缺乏病因治疗,因此不能根治,治疗的目的是:①迅速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②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③纠正高尿酸血症,以预防尿酸盐沉积造成的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④手术剔除痛风石,对毁损关节进行矫形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
1.急性期
(1)秋水仙碱对于制止炎症、止痛有特效。秋水仙碱毒性较大,可导致恶心呕吐、腹泻、肝细胞受损、骨髓抑制、脱发、呼吸抑制等。
(2)非甾抗炎药作用温和,发作超过48小时也可使用。常用的有布洛芬、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美络昔康等。
(3)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痛风有明显疗效,通常用于不能耐受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秋水仙碱或肾功能不全者。
2.间歇期和慢性期
(1)促尿酸排泄药适用于高尿酸血症期及发作间歇期、慢性期。常用药有苯溴马隆等。可有皮疹、发热、胃肠道刺激、激发急性发作等副作用。用药期间需多饮水,服碳酸氢钠等碱性药。
(2)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醇主要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者,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皮疹、发热、肝损、骨髓抑制等,肾功能不全者宜减半量应用。非布司他主要作用抑制尿酸生成,可用于尿酸生成过多或尿酸排泄不良患者。
中医治疗
风寒湿痹证:蠲痹汤加减。
风湿热痹证:四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痰浊瘀阻证:双合汤加减。
肾虚寒湿证:独活寄生汤加减。
脾肾亏虚证:参芪地黄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
四妙丸
痛风定胶囊(秦艽,黄柏,延胡索,赤芍,川牛膝,泽泻,车前子,土茯苓)
痛风舒胶囊(大黄、车前子、泽泻、川牛膝、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