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滑囊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怎么样全套书笔记和
TUhjnbcbe - 2023/6/4 21:51:00

历史首先是故事。

故事里面包含了事实、逻辑、价值判断,所以历史写作必不可少的是考证,还要加入叙事条理和感情。通俗的历史写作是不能不先消化掉大量一手资料和二手研究,然后用流畅的文笔来完成的。

今天介绍的这套书太有名,也有太多争议,但是我个人还是挺喜欢给中学生推荐的。

易中天教授是文学系毕业,他的主攻方向其实是文艺学、美学,但是讲得一手好故事,年在《百家讲坛》讲汉代风云人物,接着是品三国,再后来是诸子百家。

通过电视传媒呈现历史这种形式无论在电视界还是在出版界都成为一个现象级增长点。

年易中天教授开始写《中华史》,原本的计划是用6年时间写36卷,也就是每两个月一卷,不过越到后头写得越慢。36卷计划应该是囊括了近代史,可能最后会砍掉近代史,变成28卷或者32卷。目前已经出版22卷,作者已经74岁,讲到了明朝中期。

以下是这套书的读书笔记——

▲易中天中华史,目前已出22册

01.祖先

“*帝出场时,很拉风。传说中的这位华夏老祖宗,大约是在春秋晚期跟炎帝一起出现在典籍中的,《左传》和《国语》便炎*并称。然而他俩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炎帝一路滑坡,每况愈下,到司马迁时便不知所云;*帝则与时俱进,一路飙升,到战国时已宛若神明,后来更成为中医学和房中术的发明人。”(p)

除了语言贴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这套书每一卷在选材和叙事上各有特色,本卷特色在于对神话传说的“科学”解读,这是现代历史学的贡献,依靠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用这套逻辑解读古史。如果这套理论本身有问题,本书的叙事就危险了。

02.国家

本卷的特色在于世界文明史的维度,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希腊、罗马、中国、印加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一个共同体所走的道路,都不是偶然,虽然有些共同的原理可循,却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法则。

本卷的一个难点是思想和制度这两个重要的考察视角,也是作者特别看中的,就是每一项制度的创建或新思想的源流,都不是直线的因果关系,背后有着复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先民与后代、此处与他乡、本国与国际的互动和博弈。

03.奠基者

本卷特色是中西对比和制度分析。周人创设井田、宗法、封建、礼乐四大制度,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易中天先生是段子手,总是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而且中间夹杂超多概念,“城市国家”“邦国”“帝国”等,而且很擅长用对仗,文学功底深厚。

04.青春志

“礼,比胜负更重要。讲礼仪,就讲规则。第一条,不斩来使。第二条,不以阻隘。第三条,不鼓不成列。第四条,不重伤。第五条,不禽二毛。第六条,不逐北。”

本卷是故事体,选取了六个角度“刺客、情人、战士、人臣、使节、*神”讲故事。

春秋时代的战争和国*十分复杂,“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个贵族时代礼开始崩、乐开始坏但又还没崩坏到不能收拾的程度,固执的人很固执,灵活的人很灵活,有气节的人有原则,被赞赏,会变通的人也没有差评到哪里去,说明大家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但内心还是认同某些恒定的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又在不停地被挑战。所以春秋的战争有时候很残酷,却没有到惨绝人寰的地步,还是很有仪式感的。

05.从春秋到战国

“战争在春秋时代是荣耀的事,也是体面的事,还是君子的事,因此流血而不嗜血,有血性而无血腥。即便是城濮这样的大战,时间也只有一天。一旦决出胜负,就各自收兵,绝不赶尽杀绝。像越王勾践那样把吴都一围三年,已是蛮夷作风和战国做派,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然而在战国,一场战争打几个月,是很正常的。杀人上万,也稀松平常。比如秦国,从献公到嬴*,大规模歼敌的战争十五次,敌方死亡总人数一百零二万八千。其中最惨绝人寰的,是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斩敌首级二十四万,在长平之战活埋降卒四十万。至于屠城这样的野蛮行径,当然也是战国的发明。”(p)

06.百家争鸣

作者每次设定的那些文末衔接,灵感大约来自美剧,所以每一章每一节之间的过渡都用悬念串起。

纷繁复杂的战国诸子观点,不好归纳,作者却巧妙地起承转合,很有想法。结论之一,“其实回顾一下诸子的争鸣,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质疑和争辩,都没有超出世俗生活的范围,这就跟同为轴心时代的其他民族思想家颇为不同。面对苦难,犹太先知和释迦牟尼超越了尘世;面对自然,古希腊哲学家走向了思辨。他们都在追问人的终极存在,追问世界的起源和本质。这是先秦诸子不关心的。即便老子的道,也不是古希腊的‘物理学之后’,而是中国的‘伦理学之后’。显然,我们的文明即便在她思想最活跃的时代,也缺失了宗教和科学这两个向度。也许,这就是原因所在,或原因之一。如果是,更深层的原因又是什么?”(p)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藏于北京故宫

07.秦并天下

故事!故事!故事!这一段故事很难讲得不精彩,但要更精彩,就需要更精细的谋章布局了。作者的讲述,开始读了就停不下来!停不下来!停不下来!然后发生了一个搞笑的事情:我把前六册放进套盒里面的时候,最后一本塞不进去,使劲用大拇指摁,结果把大拇指给摁折了。疼!疼!疼!

08.汉武的帝国

特色在于分析汉武一朝的运作。秦皇汉武的时代肯定是几百年历史上的异数,很少有皇帝拥有这样的专断权力,把皇权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上,自己所做的决策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方向和运作的核心,也成为后世绕不过去的典章制度模范的。

09.两汉两罗马

不是讲故事,是分析帝国运作。罗马帝国和汉帝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这种对比在两个国家并未有太多往来的情况下和两国的历史植根于不同的源头和脉络的背景下来看,这样的对比似乎不是很有必要?但是确实是好思路,理解中国历史需要世界史作为前提。

10.三国纪

回到故事,然后分析。分析三国*权的结构是一个亮点,所以没有走演义的陈旧路子。

“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权’,三家之主也均非士族,因此与士族阶级都有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孙吴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权。”

这是结论。整个东汉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兼并和豪族崛起,后来更成为拥有文化和思想资源的士族,再到后来则拥有选官的权力,这就使得所有的*权不过是浮萍,真正打不倒的都是这些士族,司马家靠这个建立*权,后来的宋齐梁陈也是。要到唐后期才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贵族门阀(士族)掌权的问题。

11.魏晋风度

这一卷描述的是某种氛围。

12.南朝,北朝

南北朝是出了名的杂乱,不是一本书可以写出来的,这一册只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线索。

▲北齐娄睿墓壁画

13.隋唐定局

学习历史的四把钥匙:地理、断代、文献、制度。其中最难的就是制度,最无聊的也是制度。难在不处于历史现场中的人几乎无法搞清楚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皇权制度已经是最简单的了,然而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监察制度,都是巨大的坑。这一卷里面分析三省六部的运作虽然很清晰了,然而,我从来就没有弄懂过。哎。

14.禅宗兴起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15.女皇武则天

这是一个反讽,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血腥年代,比格拉古兄弟的罗马共和国,比君士坦丁的罗马帝国,比沙普尔的波斯,比苏莱曼的奥斯曼,残酷千倍,更是没人性到令人发指。不是因为武则天是一个女人,而是因为她是一个被权力彻底腐蚀了的人。

告密制度,任用酷吏,制造冤假错案,三大杀手锏,把李姓宗室屠杀一空,包括自己的儿子和亲戚,给任何一个死对头安放“谋反”的罪名,这在中国历史上稀松平常,然而武则天是登峰造极的一位。

“谋反”真的是一个好罪名,用了两千多年依然是最好的*治手腕,最后用这个武器的人都会被反噬,报应不爽。

16.安史之乱

一声叹息。杜甫诗云:“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至。”将唐帝国的衰亡归结于李林甫、杨国忠和杨贵妃当然是扯,就像把前朝的衰亡归咎于妲己、褒姒、贾南风、张丽华了。衰亡者,结构性的制度弊病,就是人治的不稳定因素太多,随时可能引发集权*治的重大漏洞和小漏洞引发的连锁反应。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

17.大宋革新

赵匡胤为了扭转唐后期和五代以来的地方藩镇割据(背后是中央权力的弱化)局面,为了避免宋成为第六代,用了很多举措,一个是权力收归中央,并且分割相权,三个宰相变成六个宰相,而且互相牵制,尤其是对于*队,先是地方*队编入禁*,就是中央*,用了枢密院、三衙、前线将领流水线互不统属的方式,而且,用文人带兵,而为了找到更多文人治国,就必须扩大科举且让科举更加严密。还有很多举措。

结果就是,宋变成皇帝与文人共治天下,文人的地位空前绝后地高,副作用则是文人打不成胜仗,文人的固执和自以为是越发强烈,天下大乱。

18.王安石变法

不知道说什么好。悲伤的末世气氛,所有人都那么自信,那么狂傲,那么把自己和真理等同起来,那么愿意相信所有反对自己主张的人都是小人,都是别有用心的反革命。

19.风流南宋

一个外向型发展的海洋帝国,其保守特性确实令人发指,理学成了官方推崇的意识形态,在外交和*治上昏招频出,几乎没有做过一个正确决策,若不是窝阔台等几位大汗的去世,拖雷子孙与术赤子孙争夺汗位,南宋的灭亡不会拖到那么久。

宋的灭亡和明的灭亡其实差别不大,都是一大堆投降的武将,一大堆提倡道德绑架的儒生,一大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官僚,当然也有一些忠贞有气节的士大夫,宋并不比明高明到哪里去。北宋以前,外族入主华夏,还能南北朝分立,偏安残喘,后来再也没这个机会了。

20.铁血蒙元

元史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难安放的时代,如果仅仅看作中国的一个“朝代”元朝,那么蒙古四大汗国和蒙古征服中国之前的历史又难以安放,如果看作整个世界性帝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位置又没有被凸显出来,还有一个问题是这是中国第一次全国处在外族的统治下,就更难定位了。

以前民族主义史学流行的时候,总把蒙古人的征服史当作我中华帝国的一段无比荣耀的光辉史,可是鲁迅却说,蒙古征服中亚、俄国、阿拉伯在先,反倒是中亚人、俄国人、阿拉伯人有资格说:我们蒙古帝国当年如何如何神勇,征服中国云云……蒙古人扰乱了世界史的节奏,最应该关心的是这个大帝国呈现出来的多元特色,还有它到底是怎么分裂的。

▲蒙元时代的旅行家

21.朱明王朝

“朱棣出兵前,先杀了几个人。被杀的是朝廷派来监视朱棣的北平地方官。朱棣装病的时候他们曾经前往探望,只见王爷大热天拥着火炉,还浑身哆嗦叫冷。因此,当燕王宣布病愈,并且表示愿意交出朝廷通缉之人犯时,他们犹豫了片刻还是进宫了。燕王请他们吃西瓜。刚刚吃了一片,燕王突然站起来破口大骂:寻常百姓家尚且兄弟宗族和睦,寡人身为天潢贵胄却天天被追杀,简直不得一日安宁。朝廷待我如此,还有什么是干不得的?本王又何曾有病,全是被你们这帮奸臣所逼!”

*治家必须是影帝。依然延续中华史系列的高水平讲故事节奏。

22.严嵩与张居正

这一册是目前为止最新的一册,还没有看。

#易中天#

1
查看完整版本: 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怎么样全套书笔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