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当前位置: 正文
辣椒疫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 浏览次数:493
辣椒疫霉病为土传性病害,在辣椒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其病原菌除危害辣椒外,也可侵染茄科类的番茄、茄子和瓜类的、、南瓜等作物。近年来随着辣椒在各主产区的连茬种植,疫霉病病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危害较为显著,往往导致辣椒大面积短期内死亡。为了有效控制其在辣椒生产上的危害,现将辣椒疫霉病发生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发病症状
辣椒疫霉病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从出苗至5叶期,病菌主要危害根颈,使根颈组织腐烂、崩解,病部缢缩,幼苗折倒在地,容易引起湿腐导致辣椒枯萎死亡。6叶期以后,辣椒植株茎干已木质化,病原菌危害主茎、侧枝、花、果实和叶片。主茎受害后,整个植株枯死。侧枝受害后,病斑以上的枝条死亡。病斑初为黑褐色针状状小点,并迅速向周围扩展,环绕茎部,长约35厘米。病部黑色,不凹陷,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该病一旦发生,发展速度很快,几天内可成片或全田植株枯死。
二、发病原因
辣椒疫霉病病原系真菌,属鞭毛菌亚门,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土壤上越冬,是下一年的初侵染源。翌年条件适宜时,孢子囊可直接萌发侵染,借雨水、灌溉水传播到茎的基部,引起发病。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重复侵染。雨季或雨后骤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病原菌在10℃以下和40℃以上均不能生长,25~27℃时生长最快,而在20℃以下和30℃以上生长较慢且几乎不产*。
三、发病规律
当田间温度在28~30℃和高湿环境下,病害发展很快。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在病部表面长出白色霉状物。一般高湿或多雨病重,干旱或少雨发病轻,露地栽培的辣椒雨后一周发病加重,浇水次数多及积水地发病严重。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相对湿度大,植株上保持水珠时间长,有利于侵染,尤其在漏雨处发病率高。疫霉病菌要求较高的湿度,还需要有水滴的情况才能产生游动孢子,因此只要控制田间和土壤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病情与危害。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应用抗耐病品种是防治辣椒疫霉病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抗耐病品种可以抵抗病菌侵入植株或对其产生过敏性反应,抑制病菌在细胞内繁殖而表现出抗病性,一般须用育种单位提纯复壮的优良品种较好,如“线椒8819”“秦2003椒”“辣丰14”及部分湘延系列辣椒品种等。
2 土壤选择。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栽培中忌土壤积水或干燥,忌连作,注意与十字花科蔬菜轮作,但避免与瓜类、茄果类蔬菜轮作。轮作期以3~5年为宜。
3 壮苗培育。育苗时需进行处理,一般需用1%次氯酸钠浸种5~10分钟或55℃温汤浸种15~20分钟左右。洗净捞出,催芽后放于做好的标准苗床中(13.3m2),苗床用土不能带病菌,加入少许草木灰,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25%瑞*霉可湿性粉剂8g/m2加10~15kg细干土拌匀,把1/3药土施入床内,划格点播后将其余2/3药土盖于种子之上即可。
4 高垄沟灌。按垄距90厘米、垄高30厘米开沟起垄,覆盖地膜。采取一垄双行,宽窄行定植,宽行5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20厘米,定植时采用单株栽苗或单双单栽培。选晴天定植,苗栽在垄高的2/3处。
5 科学施肥灌水。移栽前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5000kg和钾肥10kg,在施用硫酸铜3~4kg/亩基础上进行整地,并结果盛期结合防病虫进行叶面追肥,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加0.2%尿素溶液避开中午叶面喷施。灌水时浇水要早晚浇或看天看地浇水,采取短沟浇水,浇灌井水,严禁河水浇灌。应从小行灌溉且小水勤灌,禁止大水漫灌,灌后及时中耕松土,透气保墒,则可显著降低辣椒疫霉病的发病程度。
6加强栽培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摘除侧芽,第一分枝以上侧枝应及时摘去,否则消耗养分,抑制顶部分枝生长,影响产量。发现病株后应及时拔除病株深埋或烧毁,以防再侵染危害。
7化学防治。当田间零星发生时,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兑水600倍液;53%金雷多米尔粒剂兑水600~800倍液;58%雷多米尔粉剂兑水600~800倍液;8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液,每隔7~10天任选一种轮换喷施一次。防治疫霉病关键技术是大雨前后及时用药防治,在雨季到来之前连续防治3次,每7天防治一次;施药方法采用灌根与喷雾相结合。药剂可选用53.8%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5~7天进行喷施一次。
也可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及时选用药剂灌根。可选用70%乙磷铝锰锌、58%甲霜灵锰锌、64%杀*矾及70%安泰生等灌根2~3次,注意交替轮换使用农药,以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8及时采收。当门椒长到符合商品要求时,及时早采收,减轻植株负担。每次采收后注意把病果烂果和死秧清除田外深埋处理,以防病虫传播。(张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