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姜泉教授
中国医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
采访契机
6月27日,风湿骨痛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结果发布暨强直性脊柱炎学术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新医汇作为本次论坛的媒体支持单位,医院风湿病科的姜泉教授,解读强直性脊柱炎的最新研究与中医治疗经验。
新医汇:请问强直性脊椎炎有哪些典型的症状?
姜泉:疼痛,是患者一个最典型的症状。而这种疼痛是以中轴关节——脊柱为主,一般下腰痛的患者比较多,也有臀区的疼痛,因为它主要影响椎体,以附着点炎为主,所以疼痛的情况比较多。除了下腰痛、腰背僵硬,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足跟痛,跟腱炎的情况。还有一些患者可能有外周的关节,比如膝关节、脚踝,甚至手指关节的疼痛。
第二个典型症状是僵硬。因为随着疾病的加重,患者表现的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活动可能会受限,比如下腰困难,或腰部腰椎的活动受限,甚至上行性的脖子的活动受限等等。
此外,强直性脊柱炎还有夜间痛的特点,患者经常会因为疼痛而睡不好觉。这个病还容易影响眼睛,患者经常会出现包括虹膜炎等的各种各样的炎症表现。
新医汇:对于患者,当身体出现哪些症状时,应该立即就医?
姜泉:通常患者就医的症状是由于下腰痛。当然这个病在早期诊断的时候有点困难,是因为大众对腰痛并没有那么在意,经常会自我诊断,认为自己是久坐或者劳累了,因而延误确诊。但对于存在长期的短时间内难以缓解的背痛、下腰痛、臀区两侧的疼痛,甚至严重的出现髋关节、大腿根等等的疼痛,要予以重视。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患者,如近亲中有出现驼背、经常性的腰背的活动受限,有这种家族史的人,医院检查,及早鉴别。
新医汇:您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优势是什么?
姜泉:中西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西药西医的理论指导,讲究的是达标治疗的理念,对西药的应用、生物制剂的快速起效,对疾病病情的控制。但是中医推崇的是整体治疗的观念,包括中医的辩证治疗。所以说中药西药如能很好地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那患者一定是受益的。再有就是增效的作用,单纯用西药疗效达不到的情况下,或者说单用中药疗效达不到的情况下,也许中西医之间的联合就是强强联合。
当然这需要有很多的证据验证,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西药联用的证据证明了能够提高对疾病的疗效作用,如中药联合非甾体类药,中药联合一些免疫制剂,或者是中药联合一些生物制剂的这种治疗。而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药和西药在共同使用的时候,对患者疾病的控制,甚至对他全身的一些症状的治疗、增效的作用。
另外按照中医的整体治疗观,中医治的是人,它不是单纯的治病。很多病患在用了一些西药的时候,会出现副反应,比如服用非甾体类药后的胃肠道反应,一些生物制剂可能会引起的感染问题,或者说服药后出现的腹痛腹泻等问题。而在中药的共同使用下,可能会规避一些类似这些胃肠肝肾、感染等等的风险。
国际上是没有中西药联合使用的,只有在咱们中国有这种治疗的特色,联合两个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案。其实面对疾病、当以人为主来治疗的时候,中药西药就不是截然分开的,一定是互相协同,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所以说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比较有优势的结合。
新医汇:在临床应用中,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否只能起辅助作用?
姜泉:其实在我们科室曾经牵头的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的课题研究中,有一组就是以纯中药治疗,中药跟柳氮磺吡啶的一个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药不劣于柳氮磺吡啶。所以说中药它未必只是一个辅助治疗,尤其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药有的时候可以作为单独使用。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的数据证实了中药对疾病症状的缓解,包括功能的改善,还能对骨的破坏起到保护的作用。中医讲究“治病求本”,中药不是一个辅助,对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它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治疗手段。
新医汇:您如何评价风湿骨痛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结果?
姜泉:风湿骨痛胶囊,它来自于金匮要略当中的经典名方乌头汤。这次由古洁若教授牵头的研究方案中,分为3个治疗组:一组是非甾体类药艾瑞昔布单用;一组是风湿骨痛胶囊单用;还有一组是将这两种药联用,这么一个随机的非常严格的方案。从今天公布的研究结果,可得出:中成药风湿骨痛胶囊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疼痛方面的效果是确切的,与艾瑞昔布疗效相当。这个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成药,它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疼痛方面的效果。刚才我也讲过,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个最重要的症状是疼痛,关节肿疼痛甚至是僵硬的疼痛。经过这种严格的循证的研究,看出它的作用是不弱的,通过研究会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成药在治疗方面一些独到之处。
而且我也注意到它除了有效性外,在副反应方面相对西药来讲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这些跟我们在临床应用当中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当然通过这种严格的研究更加证实了中药的有效性,也通过这个研究,在临床使用时,不仅让中医,更能让西医的大夫使用中成药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与之相关的一些症状,改善病情。
新医汇:您认为中医药循证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推广能让更多的医生特别是西医师接受?
姜泉:其实中药的循证并不是这些年才兴起的。中药它是临床实践,曾经有一位中医的大家说过,中药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样本库。它是通过几千年来不断的临床实践,有大量的人在使用中药。为什么很多得以传承的名方能够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沿用至今?因为它们一定是经过了大量的临床验证,我们讲“大浪淘沙”,只有药物有效,它才会一直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当然现在的治疗,因为我们西医学,更多的是对这个疾病有一个治疗作用。而中医的治疗讲的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它未必是对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在古籍中是没有这个病的。那么像强直脊柱炎,它是一个西医的独立的疾病,当我们以这种西医的疾病概念作为我们治疗的一个病种,再加上中医的这种症候的概念,用药的时候再进行研究,就会有别于我们之前的完全是按照经验治疗的方法,因此我们现在倡导了一种科研模式——病症结合。
通过病症结合,能给西医大夫提供我们的传统中药,证实它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或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时,对疾病的控制作用。而我们现在所选择的这种循证研究的方法,基本上都是采用国际公认的疗效评估,所以它能让西医的医生更好地理解,更好地去使用。从现在来讲,站在国际的前沿来进行中药的循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给广大的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说明,证明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接受和使用中成药。
新医汇:有报道称,(由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等专家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对此您如何评价?
姜泉:作为一个中医人,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因为屠呦呦教授来自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我们中国医院同属于一个大单位。屠教授倾尽一生之力带领她的团队做青蒿素的研究,把一个传统的中药经过化学的这种结构的进一步的改变,达到了在治疗疟疾的这方面的最有效的作用。
中药是很有意思的,研究中药时,都不能离开它原来的属性。其实青蒿出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治疗疟疾用的。正因为青蒿本身具备这方面的作用,因而它被挖掘出来,并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研制,产生出了一种新药——青蒿素。其产生就是中西结合的非常好的一个亮点。当然我们医学工作者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治病救人。青蒿素解决了世界上大量的疟疾患者的痛苦,尤其是治疗了一些对以往的一些抗疟药无效的这种病人,我想这是中国医学对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新医汇:能否请您对从事风湿病学的基层医生,提出一些建议?
姜泉:作为中华中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的主委,我非常重视对基层医生的培养。因为随着整个学科的发展,包括中西的这种交融,那么要求赋予给医生的知识会越来越丰富。作为一个医生,你不能说我只是一个中医大夫就不掌握西医的知识,这是不对的。因为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要了解很多的前沿或者进展。当然作为中医人,尤其是大量来自于基层的中医人,学习中医的这种过程和掌握的知识,就是我们中医认为的传承。创新、发展同样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分会正在利用各种各样的会议、学习班,甚至新闻媒体的平台,在对基层的医生进行很好的培养。因为我们发现风湿病患者很多来自于全国的穷困边远的地区,这些人很难到大城市来看病,如果说他身边有很好的医生掌握这个知识的话,便于患者可以就近看医,以解决目前很多患者涌向大城市的这种看病难的问题。
而且基层的医生也能够利用他们的知识,从容应对常见病多发病,提高他们的疗效水平。我们也更多地希望通过推进基层医生的发展,使整个患者群受益。因为风湿病,如果加上骨关节炎,应该说几乎有上亿的患者,是非常高发的。
这是我所带领的,我们的同道们一直在做的,如科技扶贫,精准扶贫,这些就是指对来源于基层偏远地区的医生的培养。这个是我们所承载的很重要的工作任务。
姜泉教授寄语(新医汇独家分享)
新医汇:对于培养基层医生这项任务,最关键的难题是什么?
姜泉:基层的医生很难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他们在基层中很难接触前沿医学和最新进展。跟师学习,对他们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他们更多的是靠自己摸爬滚打式的临床实践,因此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风湿病分会,现在推出了一个问问风湿平台,基层医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或听到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有经验的和有学术水平的专家讲解。
——专家简介——
姜泉
岐*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医院风湿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擅长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白塞氏病、皮肌炎等疑难病症
采写:Yuan
校对:文贤
今日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