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又称脚跟痛。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足跟痛的表现主要有:脚尖朝上脚后跟向下用力时,里面有针刺感觉;长途步行后疼痛加重;走路时踩在石块上或下楼梯时,因足部用力过猛而引起剧烈疼痛;足跟中央有一个压痛点,用手指触压疼痛剧烈,严重者每走一步都很痛。
认识足跟痛、足跟痛一般不会急性剧烈发作,而是缓和的,渐进性发展,疼痛感会随病情发展逐渐增强,穿平底鞋时容易发作,因此,病痛初期都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
2、有调查表明,大约7%的老年人会感到足跟下有疼痛感,足跟痛不止是乐跑者的“专利”。
3、足跟痛的流行率大概为3.6%,主要集中在跑步锻炼者;
4、足跟痛的痛点通常是在足跟正下方或足跟后侧;
5、足底筋膜炎是足跟痛的主要因素,大概有将近8%的跑步损伤与其有关;
6、一般情况下,足跟痛会从足底,逐渐向脚趾方向传播;
7、当患上足跟痛后,要进行足部的护理,穿着合适的鞋子,必要的时候足部支撑矫形器可以缓解足跟痛;
8、患上足跟痛,要适时减轻自己的体重。
惹起足跟痛的缘由:足跟痛时中老年人常见的问题,发病通常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造成足跟痛的原因很多,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
2、距骨下关节炎: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3、足底部筋膜炎:一般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足跟着地站立时,足跟出现疼痛。刚行走时疼痛加剧,走几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随着步行距离或站立时间的增加,疼痛又会加剧。
4、过度使用脚部:过度疲劳也会导致脚后跟痛,例如一些人逛街一逛就是一天,这样过度使用脚部很容易引起脚后跟痛,况且还有一些鞋子不合适的,更会加重这种疼痛。
5、跟骨后滑囊炎:一些喜欢穿高跟鞋的女性比较容易出现,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引起我们足疼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足跟和足底部分纤维组织出现炎症,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足底筋膜”是长在脚底,从脚跟连到脚趾的结缔组织,功能是帮助吸收足底压力跟支撑足弓张力。
身体超重,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和行走,习惯经常用右肩背大量的书簿作业,都令足底受压,形式足底筋膜炎。其他成因包括扁平足、长期穿着鞋身太紧、鞋底太硬或鞋跟过高的鞋,因而造成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也是引起疼痛的原因之一。
如何治疗足跟疼痛?足跟痛
跟骨,为七块跗骨中最大的一块,位于足后下部,构成踵(脚后跟)。
足跟痛,是指围绕着跟骨周围发生的疼痛,外观上没有症状,既不红也不肿,静息状态下不痛,疼痛往往发生在早晨下床、长期行走、久立或者劳累后,时好时坏。足跟痛时经X线检查常显示有跟骨骨刺的发生,但不能认为疼痛是由骨刺引起的。
中医认为足跟痛属于“骨痹”范畴,主要由于年老肝肾亏损、跌扑损伤和寒湿侵袭引起。肝肾亏损型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足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按之痛减。跌扑损伤多见于外伤引起,进而导致受伤部位气血运行失常,血溢脉外,离经之血阻滞脉络为瘀血致痛,痛有定处,拒按。寒凝血瘀多见于素体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收引、凝滞,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凝滞,不通则痛,得热痛减,遇凉加重。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厥阴肝经分别走行于足跟处。肾主骨,骨病责之于肾。《灵枢经》:“膀胱经是动则病…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踹拽(zhuai)脚皆痛,小指不用。”肝主筋,筋喜柔而恶刚,治筋应该以柔为主。
艾叶治足跟痛取艾叶60克、生姜5克、生葱2-3棵、烧酒适量。
将前3味药捣烂,用布包好。然后,将其蘸热酒,涂擦患处。一般足跟痛患者,涂上四五次,就再也不疼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